top of page
  • Daniels 大家姐

【消失的烏托邦—九龍城寨】

對於大部分千禧年代長大的人來說,離九龍城寨最近距離的接觸應該是在電影或電腦遊戲。由此可見,已於1993清拆的九龍城寨在香港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,城寨的形象更成為了外國人眼中的香港。有趣的是,當日殘舊不堪、雜亂無章的九龍城寨在許多影視作品或遊戲中是未來城市的原型, 呈現了一種Cyberpunk的風格。已清拆的九龍城寨與未來都市對我們來說既親切卻又遙遠,同時亦為這個「黑暗之城」添上了一份神祕感。那麼九龍城寨真的是三不管的龍蛇混雜之地嗎?


九龍城寨的前身是清朝留下的軍事堡壘,而由於中央政府及港英政府就該地的管轄權爭持不下的情況下,該地逐漸被忘記,變成無人管轄的地帶。二次世界大戰後,有難民看到這個契機而定居於該地,於1946年開始,更多的人繼而遷入城寨,九龍城寨逐漸成形。逐漸城寨內的居民不僅是難民,越來越多居民被便宜的租金而吸引,人口於60年代迅速增長。為了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,城寨內的樓宇不但越建越高,而且結構越來越多變化,使其更為密集。九龍城寨的地面只有數條狹窄的小巷,每一幢大廈的樓梯成為了城寨的命脈,因為有不少大廈使用了樓梯內貫穿到隔壁大廈的單位。城寨的水、電供應亦是居民自己搭建喉管、水井、電線而連接到每家每戶,而且治安亦是另一問題。如此雜亂無章,看似即興、隨意的建築結構可以說是城寨多年來屹立不倒的一個奇蹟。那麼政府真的沒有介入這些工程嗎?其實並不是。由於當時飛機要轉47度來降落在鄰近的啟德機場,鑑於航空安全的問題,政府規定建築物不可超過45米高(大約14-15層)。另外,當時亦非完全三不管,當時有警員巡邏,但與城寨的街坊會協定只可以巡邏,所以警隊並不可以拘捕城寨的居民。由此可見,縱然有規管,但政府顯然無心管理城寨,使治安、衛生、樓宇安全問題一直充斥著。那又是為什麼居民仍然願意留在九龍城寨?為什麼要清拆的時候仍堅守城寨,而不願搬到公共屋邨?


雖然九龍城寨已成歷史,但今天仍然有很多學者研究城寨內的生活和屹立多年的奇跡,而這個原因一直被城寨的圍牆重重包圍,亦因城寨的負面觀感而被人忽略,這就是強烈的社區意識。透過加拿大籍的攝影師Greg Girard的相集,我們除了可以看到城寨內衛生欠佳的小巷、狹小的公共空間,還可以看到居民生活的空間,發現原來跟平凡的家庭生活空間大同小異。在城寨裏生活可以說是足不出戶就可以滿足生活的需求,有形形色色的店舖,又有家庭式工廠,還有無牌經營的醫務所、牙醫等服務,幼稚園、教堂等等的公共設施亦一應俱全。雖然看來與現今的大型社區住屋計劃無異,但是城寨的社區是由居民共同建立的,他們就自己的所需建造房屋、水管等,這正正建立了一份歸屬感。加上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,居民的互相幫助成為了城寨持續發展的關鍵。雖然城寨的衛生環境並不理想,但當年仍然有居民堅決要留守城寨,也許令他們留下的正是那份不能代替的歸屬感。九龍城寨最後依然被清拆了,並改建成九龍寨城公園,而且保留了部分城牆遺蹟。即使九龍城寨已面目全非,相信城寨的面貌已長存在居民的心中,永不泯滅。


在衛生及治安層面上來看,九龍城寨絕對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。諷刺的是,這個普羅大眾眼中的黑暗之城卻是展現了理想化城市的烏托邦。「歸屬感」、「社區精神」、「互助」這些看似是城市策劃才會出現的關鍵字卻在毫無規劃的城寨出現。回顧今天的公共房屋及社區,社區意識又有多強呢?政府營造的社區又是否能真真正正體現社區共融?共融是指社區的多元文化,接納不同的人、事和聲音。正如城寨的居民自給自足一樣,一個社區需要居民注入自己的意見才能造就歸屬感。可惜的是,多元、自由文化在今天的香港已經逐漸消失,可以接納的意見亦越來越少。九龍城寨被清拆的結果或可能是香港未來的縮影,你又願意離開親手建立的家搬到政府精心設計的公共房屋嗎?還是堅持留守保衛最後一塊的城牆?


撰文,圖像:Daniels 大家姐

圖片來源 Photo Credit:Greg Girard @gregforaday

.

追蹤我們:

.

.


10 views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