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Footprint Publication

【幻】

小丑Joker的故事赤裸、瘋狂、極端,但正是這樣的人物刻畫,讓很多影迷愛上他的真實和詭異。在他的成長路中,身邊的人都只把他當作怪胎,從沒人嘗試了解他的過去,只會謾罵他「身在福中不知福」。劇中有一句話點出了現實社會的冷淡:「即使你罹患精神病,大家最希望的是你裝作沒病。


雖然西方國家一直提倡多元和包容,幾百年來,社會對心理問題的歧視依然故我,所有花言巧語都只是門面功夫。近幾十年,心理學家開始對「精神病」(mental illness) 一詞的定義產生分歧,質疑離不開兩點:


其一,精神病診斷存在很複雜的灰色地帶,很在乎患者的環境和身邊的人。心理疾病的診斷與其他疾病一樣,都是根據一系列的特徵而作出相應的判斷,而這些「病徵」的描述就收納在一本名為DSM5的天書裏。問題在於,精神病也是拉curve的。所謂不正常(abnormal),只是人群中表現最極端的5%。以過度活躍症(ADHD)為例,孩子都是活潑好動又容易分心的,但遠超乎其他孩子的話,那孩子就是不正常了。換言之,精神病的存在是相對的,而且不同的文化定義了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全。用一個誇張的例子,如果今天穿比基尼的女孩們穿越到古代,可能都會被診斷為「露體狂」。跨文化研究亦有大量文獻曾提出相似的質疑。比如說,日本文化都是很含蓄的,不正視對方的眼睛是禮貌的表現;但在西方國家,迴避眼神很可能就會被視為社交障礙。如此,無論是小孩或是大人,若不能迎合社會的期望和規律,若其表現與其他人「不一樣」,這人就是有病、有問題。


其二,將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定義為一個病,真的對那人有益嗎?理論上,將一個人心靈的破毀歸因於身體的狀況,是可以鼓勵那人及時就醫,同時也是給身邊的人一個交代,明白那人的言行舉止事出有因。但現實與理想是有差距的,文明的進步並沒能覆蓋人性的醜陋。社會發出「有病」的診斷,就是斷定那人骨子裡「有問題」,好比纏上毒癮一樣,是個一輩子、隨時翻發的問題,是他們自己個人的問題。此病不同彼病,在很多人眼中,精神病並不是像感冒一樣不可控制的因素,而是像性病一樣咎由自取、軟弱無能的表現,彷彿只要改變一下心境,就能海闊天空。人們會同情一個人免疫力不足,但不會同情一個人心理質素不夠強大。與其說是病,不如說是罪。


其實關於精神病一詞的定義,難道不是「何不食肉糜」之類的爭論嗎?根據CMHA,在尋求精神科治療的加拿大人中,平均需要等候時間是454天。心力交瘁的人,在這段時間究竟是過著甚麼樣的生活?治療和藥物都是其次,能吊命的,只有長時間、無條件的鼓勵和肯定。然而,大家口頭上的官腔式的理解、正視,從來都沒走心,噓寒問暖之下,是見怪不怪、其怪自敗的態度。社會如此缺乏同理心(empathy),精神問題當然是越來愈多;如此,倒成了個自證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,難怪,難怪。


村上春樹說:「人,人生,在本質上是孤獨的,無奈的。」孤獨有兩面:人生路終歸是自己一個人走,誰也沒法永遠並肩同行;但同樣,人生路是自己的,你只需對自己負責,不需理會別人的目光。人生如此孤獨和無奈,其實又有誰沒有頻臨瘋癲,又有誰沒有懷疑過自己有病呢?可能Joker這個角色之所以如此受歡迎,正因為他某程度上,一方面和應著我們努力隱藏的黑暗面,一方面反映著我們內心渴望的解脫吧。



文:華

圖:Karen

-

足跡報社Utfootprint於1982年成立,立足加拿大多倫多,為多倫多大學學生及加拿大華人提供寫作平台40年。其旨在於動盪的時代,打通世界的文化脈絡;用最動人的文字,記載兩城生活的生存軌跡與社會思潮。歡迎任何合作或投稿,請電郵至 general.footprint@gmail.com。



5 views

תגובות


bottom of page